故事工廠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
因為影視版已有個既定結局,
本沒有抱持太大的驚喜期待,
也默默提醒自己別把接收器開太強,
免得同理後自己的情緒很痛苦。
結果還是超出意料之外。
在劇院中身歷其境的感覺果然不一樣,
那些悲傷、憤怒和毛骨悚然,
以及因為公投,讓自己和輿論靠得很近,
近到可以同理,任何評論都以蝴蝶效應的方式,
影響著他人的生命。
當必須表達意見的時候,
每個選擇都是一種結果,
不選擇也是一種結果,
即使不選擇,也是一起承擔輿論的結果。
因為對談,突然開竅了,
很多時候我們對於新聞事件的「為什麼」,
往往得不到答案,
並不是回答者閃爍其詞,
而是社會本身的多元背景,
導致許多問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。
「思覺失調真的可以免死嗎?」
或許在不同的個案中,有不同的結果,
但真正的答案,或許的確是「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在執行懲罰?」
為了公平嗎?如果每個人出生的背景不一樣,要求每個人公平合理嗎?
為了洩憤嗎?殺了另一個生命,被留下來的人真的就可以不生氣了嗎?
為了教化嗎?如果所有的人們都把死當作一種懲罰,那為什麼有人這麼想要得到懲罰?
那麼,下一個問題是否會變成,
我們是否可以再多做什麼,讓人們不那麼想要以死作為懲罰?
是否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能多一些?
是否讓需要幫助的人能夠找到足夠的資源?
是否當需要援手時能夠減少標籤導致的裹足不前?
想想自己能做什麼,在茫茫人海中渺小如我。
或許從今天開始,
以更多的提問聆聽代替責怪與批評,
友善面對與自己不相同的任何人,
尊重多元且沒有標準答案的生命與人生,
意識到金錢的消費也都代表著價值觀的認同,
不害怕做出每一個選擇。
雖然或許有生之年,
社會不一定會有可識別的明顯改變,
但或許,或許,或許在百年之後,
未來的生命們能夠以更精彩的各種樣貌,
為自己認同的價值付出,
更能與完全相反的價值觀友善溝通,
進而從交流中認識到從未瞭解過的世界。
#我們與惡的距離公投版
#每個選擇都是養成社會樣貌的養分
#將生命推向深淵的往往是自以為是的正義
#以提問和聆聽代替風涼話和責怪